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题:赳赳雄风从未改——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与荣光

那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遭受重创后,被迫回到谈判桌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20世纪50年代初,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新中国家门口,把战争强加给渴望和平安宁的中国人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黎民 摄)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7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始终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谋强军、练打赢,迎挑战、斗强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战旗上写满热血与荣光。

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人民军队许党许国的赤胆忠诚从未改变

江畔,暑期从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凭栏而立,远远注视着那座举世闻名的四孔残桥——鸭绿江断桥。

时空在这里交汇。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大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时,不少战士边走边望,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江岸和土地。

“你不好好行军,老回头看啥?”在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1连任指导员的王凤和问战友王哲厚。

离开祖国、离开亲人,志愿军将士不顾生死奔赴战场。之所以前进的每一步都迈得毅然决然,是因为每个人都饱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

程茂友,志愿军46军136师战士。入朝当天,他在随身日记本里写道:“亲爱的祖国,为了你的安全和朝鲜人民不受灾难,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我们暂时和你告别了。亲爱的祖国,再会吧!”

“国家让我去,我就去。员冲在前,打在前。”志愿军38军113师战士关长义后来回忆,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一定活着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

王哲厚没能活着回来,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志愿军将士都没能活着回来……在那片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上,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70年来,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从学校课堂的讲授到参战老兵的回忆,从文献资料的记载到博物馆里的展陈,那段历史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也塑造着新时代革命军人以身许党许国的无限忠诚。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生命最后一天,他戴着氧气面罩,不顾劝阻9次下床,争分夺秒整理国防科研项目文件资料。强忍病痛工作两个小时,他终于支撑不住,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一次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从试验场区完成取样任务后合影留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他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力图制止机头上扬,避免战机损毁。重伤送医途中,他最放不下的是舰载飞行事业:“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张超(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发

抗击疫情大战大考,子弟兵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抗震抗洪突击驰援,子弟兵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关键时刻发挥突击队作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共计29.3万户贫困户、92.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2020年2月17日,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年仅18岁的陈祥榕写下这样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某边防团官兵在“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标语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郑晓林 摄)

70年来,人民军队赓承“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不曾辜负这片壮丽的山河,不曾辜负“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的称呼!

↑2022年9月5日,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官兵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手机照片)。新华社发(洪福乐 摄)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精准帮扶昭觉县梭梭拉打村发展养蜂产业,总队驻村扶贫干部布哈(中)和村民一同展示丰收成果(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杨剑 摄)

一位是陶伟,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抗美援朝战场近距离击落敌机战例的创造者。另一位是高中强,歼-20战机飞行员,“金头盔”获得者。

↑2023年7月24日,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陶伟在家中擦拭歼-20飞机模型。新华社发(张瑞 摄)

↑全国人大代表、“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大队长高中强进行编队飞行训练(2023年2月9日摄)。新华社发(姜皓元 摄)

时光倒回70多年前,气焰嚣张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起初并不怎么重视这支拿着“简陋武器”的军队。但很快,志愿军将士就用实力,让敌人为他们的傲慢付出惨痛代价。

↑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两栖步战车在海上进行实战化训练(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彬 摄)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隐蔽入朝,敌人一直未能发觉,直至冒进兵力被痛歼才恍然大悟。

第二次战役,由于前次遭受重创,西线敌军进攻谨慎。为诱其大胆前进,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停止反击,后撤以示“败走”。所谓“联合国军”果然上当,坚定向北冒进,加快进攻速度。

于是,就有了志愿军嘉奖通令中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敌人怕夜战,志愿军就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将夜战提到战役和战略的高度加以运用;

敌人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对后方依赖大,志愿军就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断其后路,动摇其战役决心;

攻击火力较弱,难以歼灭敌重兵集团,志愿军就改变战法,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打手榴弹”,志愿军将士演绎得淋漓尽致。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连队机枪手向美军阵地射击。新华社发(张崇岫 摄)

志愿军15军44师130团9连排长崔建国,带领全排突击,连续爆破4个地堡,攻占3个山头,直插敌人后方,崔建国一人刺死敌兵6个,又用缴获的武器毙敌20余人,俘敌8人。

击落敌机21架,击伤敌机8架的“王海大队”;带领数名战士深入敌后,毙敌200余人,己方无一伤亡的柴云振;用436发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