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热点事件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网络舆论呈现出扁平化、圈层化、非理性化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强的时效性要求,面对不断加剧的舆论分歧,面对公民培养的现实诉求,媒体该如何追赶热点,写出可读又深刻的新闻评论?
以高铁“厌童症”这一热点话题为例,在“乘客制止熊孩子撞椅背反遭对方家长掌掴”等事件的反复刺激下,公众舆论对公共场合儿童哭闹的容忍度逐步降低。人们开始担忧,对“熊孩子”的厌恶是否超出了合理程度,转变为针对儿童群体的一场舆论霸凌。
本期推送汇总了多家媒体针对“厌童”现象的评论作品,一起来看看它们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安抚各方情绪,将理性带回,鼓励读者思考解决方案吧!
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内容呈现出情绪转向趋势,这不仅要求媒体能够调动读者情绪,也要求其在确定传播目标时,将调解受众情绪,为舆论场降温纳入考虑范围。
“厌童”指向对的贬抑,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同理心和社会的忍耐度,背后则是着不同人群间的隔阂与代际联系的断裂。这种断裂大大降低了批判儿童群体时的心理负担,也让人们更加心安理得地关注自身利益,于是厌童总是如小草般“春风吹又生”。
因此,在动笔写作之前,要先认清“厌童”舆论发酵,与互联网在放大群体间的观念差异时,又不断加深群体间的隔阂与误解有直接关系。媒体评论针对的就是中间地带缩小,不同群体间相互理解的成本过高这一痛点,再有的放矢进行论述。
就各家媒体针对此事刊发的评论文章来看,“消消气,大家都不容易”式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基本被放在了文章前半部分,不难看出,在论述深层机制之前,先让读者恢复到冷静的状态,这条思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在具体操作手法上,应将乘客和家长双方同时纳入采访对象范围,以此展示出了双方的分歧与委屈情绪,为双方受众提供获得认同、宣泄压力的空间。
澎湃新闻在报道中引用受访家长的个人经历,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了一吐为快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群体感到十分委屈,‘对于孩子哭闹,自己也很自责抱歉’。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带娃家长认为明明大人们更吵闹,自己被过度预警、过度对待了。”
从乘客的角度来看,期待舒适的出行体验,希望获得片刻清静与安宁,出于正义感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持公共场合秩序,这是应当的。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自己辛辛苦苦照顾孩子,只因为没能止住一些哭闹就要被陌生人质疑自己是否称职,甚至被骂“教不会就不要生”,这又是何等的难过。
以上内容其实并不难理解,获取这类素材的难度也不大,但对于一篇优秀的媒体评论而言,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增量的素材,才更有价值。
尤其是双方的考虑逻辑是怎样的,到底最看重哪些方面,他们最大的顾虑是什么,这些内容往往无法在网络争论中得到充分表达,此时媒体就需要以一个开诚布公的态度,对此予以展示。
澎湃新闻针对高铁孩童吵闹问题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将回收的664份问卷进行可视化呈现,直观地展示出了家长和乘客的所思所想。
例如“高铁遇到孩童吵闹,无法接受的行为是什么?”相关题目,揭示了超四成受访者表示,踹座椅靠背这一行为对自己的出行体验影响最大,以及相比孩子吵闹行为本身,82.7%的受访者认为家长装作没看见,不进行管教,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直观地展示了乘客真正在乎或者不满的症结所在。
除了让各方自我陈述,媒体也在借助文章向各方提供信息,通过填补可能的知识空白来降低信息差,为可能的对话做准备。例如对于没有生育经历的乘客来说,他们对于儿童的心智发育情况和抚养孩子的难度缺乏充分认知,因此需要媒体报道作为补充材料。
中青评论文章直言“婴幼儿哭闹是很难避免的,在不少情况下,婴幼儿发出吵闹声并不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或养育不周,而是天性使然。要求婴幼儿在公共场合不闹也不哭,相当于要求孩子克制本能。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将孩子吵闹引发的不适感完全归结于家长失责,或许对生儿养女的家长不够公平。”
诉说的下一步就是理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发挥文字的力量,轻轻地推一把,既是让舆论场降温,也是在提示各方,还存在一个沟通交流的理性处理方式。
“如果一方秉持着‘我在车厢里绝对不能被打扰’的偏执,另一方自带‘我孩子还小’的滤镜,那么舆论场就只有撕裂和对抗;如果一方把‘你的孩子关我什么事’的冷漠当成权利,另一方坚持‘我的孩子就是全世界’,那么口水只会制造口水,而不是产生进步……换位思考一下,当你带着一岁的孩子出门,动辄就被请去颠簸的车厢连接处,是不是会意难平?想一想,自己出差累得精疲力竭,本想在车厢里眯一会儿,却被吵闹声逼到崩溃,又会怎么反应?”
虽然忍一时越想越气,但是争吵于事无补。媒体此时要做的正是引导受众,去思考表层现象背后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厌童”心理。
观点明确,也可以避免读者对“厌童”现象草率归因。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指出:“‘熊孩子’的帽子太大,如果不区分孩子的年龄、具体场景等等,很容易就遮盖了真问题:有的是家长的监管失职,有的是对儿童的不宽容乃至敌视的情绪,有的是因为公共服务设施对儿童不够友好。”
评论文章要有能力、有胆量表达自己的观点,切忌怕争议而让文字变得温吞。即使是针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媒体也会展现出独特的切入点甚至相反的论证观点。正是通过展现差异化的声音,这种健康的“争论”也放过来推动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比较和辩论,进而达到理越辨越明的效果。
南方周末的评论文章指出,与“熊孩子”相比,反而是成年“巨婴”的心智不成熟,即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体谅他人以及利己主义等造就了厌童现象。而新周刊的评论文章则反对将未婚未育与“厌孩”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必要将厌童现象归结为人格和道德问题,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才是让人感到厌恶的真正对象。
舆论场众说纷纭,观点也鱼龙混杂。媒体评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为读者指引方向,避开认知误区。而此时比起喊口号、讲大道理,使用扎实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更有说服力。
在“厌童”现象的相关讨论中,经常有一种声音认为与其说这是对儿童有意见,不如说就是专挑软柿子捏。
针对这种误解,澎湃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的冲突场景,数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最能佐证“泰森原则”的是“孩子大声说话和成年乘客长时间通话”场景。接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会忍受成年乘客在车厢长时间通话,但仅有三成受访者表示会忍受孩子在车厢大声说话。而“多次踹椅背”场景中,公众无论对孩童还是成年乘客的容忍度都很低。在“外放动画片和外放影视剧”场景中,公众反而对孩童的容忍度会更高一些。以上结果足以向受众表明“厌童”的生成机制并非欺软怕硬那么简单。
一个看似浅显的现象,往往扎根于文化土壤,甚至是喻示着某种系统性问题,因此,媒体评论在试图解释其成因或机制的同时,在就事论事之外,也应培养宏观视野。
以“厌童”心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