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2月27日–3月5日)

地方政府债务是除了转移支付以外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导致了财力与支出责任的缺口,推升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20号文部署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要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由省级党委和政府负总责,基层“三保”责任要由“省级兜底”,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城乡建设、农村公路、公共设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

2022年受到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土地出让市场下滑的冲击,我国财政紧平衡形势进一步延续,收支矛盾加剧,区县风险上升。特别是经济增长乏力、人口持续流出、造血能力不足的市县面临基层三保压力增大,负债率和债务率攀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我国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含15个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州、地区、盟,以下统称”地市州”),其中包括293个地级市。本文对全国311个地市州(数量占比93.4%)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存量与风险指标做全面梳理,地区差异显著,体现在:一是华东地区地级市债务存量规模大、增速快,经济实力强、地方财力充裕,整体债务指标相对温和,但个别地市偿债压力加大。二是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东北的辽宁地市州债务规模大,且债务风险较高,人口流出、产业单一的地市州偿债压力较大。三是西北地区地市州存量债务规模相对不大,但负债率和债务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经济体量有限,造血能力不足。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今年GDP增速将在5%以上,稳增长的抓手来自房地产

未来一个季度里,中国经济应该能够触底回升,整个2023年我想经济应该是逐步抬升,全年增速会比2022年要快很多,我认为应该5%以上没有问题。接下来美国经济走向衰退是大概率事件,这种衰退肯定会给中国的出口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应该说“出口的寒冬”刚刚才开始,过去两年整个中国经济是外热内冷,内需很弱。“伤疤效应”有可能存在,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未必融资恢复后就愿意去大规模地做地产建设。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增速下降所带来房地产需求的变化,我仍要强调地产的需求不是简单数人头,我们一定要放在整个宏观环境下,考虑一下现在买房的障碍有多高。

地方政府债务是除了转移支付以外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导致了财力与支出责任的缺口,推升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20号文部署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要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由省级党委和政府负总责,基层“三保”责任要由“省级兜底”,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城乡建设、农村公路、公共设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

2022年受到经济下行、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土地出让市场下滑的冲击,我国财政紧平衡形势进一步延续,收支矛盾加剧,区县风险上升。特别是经济增长乏力、人口持续流出、造血能力不足的市县面临基层三保压力增大,负债率和债务率攀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我国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含15个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州、地区、盟,以下统称”地市州”),其中包括293个地级市。本文对全国311个地市州(数量占比93.4%)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存量与风险指标做全面梳理,地区差异显著,体现在:一是华东地区地级市债务存量规模大、增速快,经济实力强、地方财力充裕,整体债务指标相对温和,但个别地市偿债压力加大。二是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东北的辽宁地市州债务规模大,且债务风险较高,人口流出、产业单一的地市州偿债压力较大。三是西北地区地市州存量债务规模相对不大,但负债率和债务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经济体量有限,造血能力不足。

不似寻常,是疫后的经济。虽对恢复常态抱有期待,但恰逢节后宏观数据“真空期”,微观主体难免有些方向难辨。从未经历过大疫三年后的修复期,又将如何去预知可能的经济冷暖?疫后经济路漫漫,我们目前究竟处在哪个位置?纵观防疫优化后的国家,经济往往呈现两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自发性反弹,第二阶段趋于平缓甚至回落。在第一阶段,防疫政策的优化是决定经济反弹的压倒性力量,无论该国在疫情期间损伤如何,也无论其宏观政策力度大小。各国自发反弹期持续约1-2季度,而后趋向缓和。但大都难回疫前中枢,这或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受损有关,需要一个休养生息过程。也或与总需求政策有所“退坡”相关,财政货币力度最强时往往是疫情最严重而非疫后修复期。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自发反弹阶段尚未结束,也许待到二季度中后期趋向缓和。此后随着财政前置效应弱化,加之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较为渐进,外需对经济的负向影响将凸现。叠加基数效应,我国经济两阶段特征或更显著。

从分项数据看,2月PMI大幅好转的原因主要有4点:1. 节后复工复产推动制造业供给端明显修复。2.需求端持续修复。需求端的修复主要源于以下四点:一是居民消费回暖带动相关产业修复。二是基建投资继续对相关行业形成支撑。三是地产回暖带动地产后周期以及原材料行业修复。四是供应链扰动缓解增强出口企业的接单能力。不过,长期看外需大概率还是向下的。3.企业经营改善,信心增强。4.供需回暖带动价格指数回升。2月PMI的大幅提升反映出年后经济较高的环比修复斜率。供给端的快速修复展现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为经济的进一步修复打下良好基础。需求端修复一方面是疫情影响减弱推动的经济主动复苏,另一方面是稳增长政策发力推动的重要行业回暖。基建投资仍是2023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复苏的支撑作用会持续显现。房地产需求侧出现一定的恢复迹象,保交楼也在持续推进中。在供给端约束缓解、稳外贸政策发力,以及优势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共同作用下,出口新订单指标回升至扩张区间,不过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全球贸易量缩小是趋势,我国出口增速的下滑难以避免。尽管2月PMI明显恢复,需求、生产和信心企稳的良性循环正在建立,但考虑到外贸的下行压力、房企销售回款难以及要留足各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时间等因素,宏观经济政策仍需发力,以巩固好现有的复苏成果。

从总量上看,PPI和企业利润高度相关,但并非完全同步,PPI的拐点常常滞后于利润,同步性较强的阶段主要在PPI触底回升和高位回落初期,分化的阶段主要在PPI上行和下行末期。不完全同步的原因一方面是价格具有周期惯性,另一方面是PPI由中上游决定,工业利润由中下游决定。由于股市和利润趋势高度相关,所以股市一般领先于PPI周期,但PPI触底回升初期往往有利于股市加快上行。从细分行业看,机械、设备、汽车等绝大多数行业也符合上述规律;但偏上游的行业与整体工业表现不同,其行业利润、行业指数和PPI的走势高度同步;建材、计算机、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等行业,因政策变化或其他因素影响预期,其行业利润、行业指数和PPI的走势关系相对较弱。

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今年GDP增速将在5%以上,稳增长的抓手来自房地产

未来一个季度里,中国经济应该能够触底回升,整个2023年我想经济应该是逐步抬升,全年增速会比2022年要快很多,我认为应该5%以上没有问题。接下来美国经济走向衰退是大概率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