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13篇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普吉岛的消息,随着细节报道的不断披露,几番黯然落泪。三千公里之遥的这座泰国岛屿,瞬间由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变成悲情之岛。它夺走了数十名中国游客的生命,也敲响了海外游的警钟。

天有不测风云,普吉岛翻船事故看似因为天气突变,风浪骤起,难以及时预判。但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以及事后一些现场报道的细节,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值得反思之处。也许天灾难以避免,但如果安全防范措施到位,事故过程中船上工作人员应变得力,或可尽最大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比如预警问题。事发当天气象部门是否发出预警,目前各方说法不一。当地警方称,警告过多次旅行社不要离开港口。而据新华社报道,多名遇救同胞表示,船只出海前并没有人告诉他们会有大风浪。还有一个明显证据是,当天普吉岛查龙码头上挂的旗帜为绿色,也就是表示气候条件良好,可以出海。这说明即便有预警,也有可能没通知到位,或者是船只无视警告,继续出海。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预警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防范作用。

船上的救援设施与应急措施也存在问题。这次遇险的有两艘船,分别是凤凰号和爱莎公主号,其中爱莎公主号船上人员全部获救,遭受重大伤亡的是凤凰号。这或许与爱莎公主号船只较小、船上人员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相关通报,爱莎公主号的求救相对及时,自救措施也颇为得力。而游客遇难集中发生在凤凰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游客没有救生衣,许多游客落水后得救则是依赖于其他漂浮物。这是非常严重的过错。

据新华社报道,即便在风浪来袭之际,凤凰号上还有导游说:“我都没穿救生衣,你们怕什么?”这为悲剧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事实上,当时在那片海域还有一艘游船天秤号,就行驶在凤凰号后面。当风暴到来之时,这艘船采取的措施,一是赶紧让游客穿好救生衣,二是船长立即调整方向,从附近的蜜月岛绕行,在岛后的无风区等候了约10分钟左右,等风力减小了才再度起航,最终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凤凰号在应对突发恶劣气候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有失当之处。

近年来,赴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与日俱增,泰国等周边国家成为一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普吉岛更是去年中国游客出行最多的海岛。然而,像普吉岛等海岛游胜地,风光无限的背后也潜藏着巨大风险隐患。比如天气多变,就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其备受欢迎的潜水项目,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游乐项目。此外,旅行社组团旅游过程中,在投保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而这些细节问题经常为游客所忽视。

痛定思痛。这起悲剧也提醒了我们,到海外旅游应当做足安全功课,不仅要事先了解当地旅游环境、风俗文化,还应重点关注当地的旅游风险,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近日,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他称,学校在学生创业路上的政策非常给力,之前有一个学生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还推荐他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

7门课不及格还能毕业,并且被推荐省优秀毕业生,放眼全国高校也是少有的特例了。学校格外开恩,是基于该学生创业上的优秀表现,如果本着高校不该一刀切压抑学生特长的原则,对特殊偏才适当放宽毕业条件,确是必要的灵活之举。而该学生所属的是创业学院,创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相关专业课最终也是服务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从导向来看,该学生已经达到了专业教育所设定的目的。鉴于此,用创业业绩换“免修、免听、甚至免考”,亦可看做是对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打破。

但是肯定灵活毕业政策的必要性,不等于毕业条件可以无限放宽。7门课不及格,已经不能用偏科来简单概括,它甚至很可能是学生课外投入精力过多,将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学业上的结果。

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技能水平绝不是唯一维度。如果只讲创业业绩的目标导向,那专业课之外的课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7门课不及格的学生,拥有极强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校并没有教给他什么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院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问题,知识教授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

高职院校放行7门课不及格者毕业,也是高等院校严进宽出的体现。就在上个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公开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国内高等教育“出口”太松,与发达国家比较高的大学淘汰率形成对比,这导致一些初、高中阶段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数年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彻底解放,迷失在大学。

因此看来,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虽应有适度灵活的调整,但并不应放宽,也不等于可以矫枉过正,把基本的学业底线抛开。很多赞成者提到,该学生通过创业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种说法其实是混淆视听,如果社会阅历是未来个人发展唯一衡量的尺度,那个人也就没有了读大学的必要。选择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创业资源外,通识教育的积累也是重要因素,它甚至会通过眼界、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决定未来个人创业和发展的上限。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应是最基础的内容。相对于与就业关系紧密的创业课程,通识教育的内容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创业成果,但其在拓宽视野、认知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即使高校推崇学生的专业技能或就业率,也不能将硬性的课业门槛拆除,矫枉过正的结果恐怕只会是让高等教育功利化。(熊志)

推崇人才的多样化、类型化发展,甚至是具体某一方面的强化发展,这都没问题,但要追求的是稳扎稳打,而非盲目激进。

近日,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视频中,他说的下面这段话引发网友热议。他说,在学生的创业路上,学校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一个学生,他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不光如此,还推荐其为省级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

此事能在舆论场引起讨论,症结就在于,学业和创业哪个更重要?其实,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层面,这个问题都没有所谓标准答案。如果说真有固定答案了,那只能是个体选择,不具有群体性的倾向。而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最好适用于群体层面。达到学业和创业两者的兼容和平衡,才是符合群体利益的最优解。

再来看这位副院长的观点,我明白其想表达的本意,无非就是能在实践层面表现优秀的也是好学生,值得鼓励和推崇。当然,学业好也是好学生,只是不必过于苛求学习成绩。这种思维没毛病,对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刻板认知也是一种挑战,甚至是颠覆。

但是,若对所有创业行为一路开绿灯,那效果怕是也有待商榷。因为创业成功,挂科7门也能推荐省优秀学生,是不是与现在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有所偏离?还有,挂科7门,是不是意味着相关学生的基本学识基础有明显缺失?而学生没有这种基础的支撑,可以说大学的基本教育责任难言完成。

当然,我们都知道,成才的路径从来就不是固定的,也不只有一条,“多样性”是其天然属性。但是,也要认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