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从《越绝书》到地方志——《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感

2023年2月4日,立春。带着春的花汛,央视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精品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导演组用一种全新的穿越式切入,以明代学者杨慎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千古奇书《越绝书》鲜为人知的故事。节目一经播出,收获广大观众与文史爱好者的高度赞誉,点赞度与关注度持续攀升。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史爱好者,自小就对浩如烟海的华夏文明喜爱有加。看到《典籍里的中国》对《越绝书》翔实的解读,引起思绪的共鸣,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在点赞于节目组呈现新颖创新视觉的同时,更感叹千古奇书所记载表达知识的深度、广度与维度。观后有着些许感悟,为此,将在此次观影中从《越绝书》到地方志,对一本千年奇书,通过戏曲与专家品读后,结合现在地方志作粗浅分享。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参与建构着独特悠远的中华文明,也连接着中华民族历史、当下与未来。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2500枚战国竹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竹简数量最大的一批,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内容异常丰富,每一枚都弥足珍贵。从《清华简》中记录吴越争霸的历史,竟然同《尚书》与《越绝书》的记载不谋而合。

《尚书》被誉为“正书之祖,史书之源”,是记录国家历史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华史书的源头之一。中央史料与地方史志共同埋葬,足以与《越绝书》相印证,这也证明了地方史志的重要性。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方地理、历史、人情的古今总览。历史承载千载文明,志书绵延一方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越绝书》便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绝者绝也,谓句(勾)践时也。”《越绝书》是两千年前的旷世奇书,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被称为“地志之祖”。《越绝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线,上溯夏禹,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史、民族、历法、语言等内容进行了翔实撰述。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是地方志的先河,尚存《越绝书》一共有十五卷,十九篇。《越绝书》书中(招隐篇)(绝句篇)(再别篇)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发展经济,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用“绝”字讲得动人心弦,荡气回肠。这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这种克己自励、以民为本、躬行仁义的精神,也是《越绝书》作者所颂扬的,即便是浪花淘尽英雄,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香。

穿过历史的烽烟,从良褚文明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了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从《越绝书》到新编纂的《浙江通志》113卷(其中公开出版的111卷)131册,共计1.13亿字,这些百科全书详实记录着浙江历史文化。中华地方历史的研究与编写赓续不断,自成体系,愈加齐备与详实。

“不忘来路,方能明知去处。”无四方,何以为中国。一国一地皆如此。我国历来重视方志编修,让方志编修文化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这里就是家乡,这里就是中国,祖国历史悠久,生生不息。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利用地方志这一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延续华夏文脉。

芦山,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灵鹫神山、青羌文明、开明王城、巴蜀印章、东汉石刻、樊敏碑林、王晖石棺、平襄搂、青龙寺,还有那八月彩楼会等悠久的历史文化,《芦山县志》《天全州志》《雅州府志》等地方志皆有详实记载。芦山方志人并没有躺在先贤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砥砺前行,艰苦奋进。或查阅典籍引经据典,或奔走阡陌收集风物资料,或跋山涉水探寻古迹,又或伏案掌灯躬耕不止。“星光不负赶路人”,最终,在芦山方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编纂的《芦山县志(1986—2005)》获得全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为芦山的方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了解一个地方,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读志。国家方志馆收集、典藏、新编全国各地各级方志5万余册,历代旧志整理成果3万余册。这些地方志书,凝结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党和国家如此重视,方志人守得初心,耐得寂寞,躬耕文字,不负前人,将不负今人,不负家乡,不负泱泱华夏厚重且辉煌璀璨的历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