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热点新闻事件及评论 时事作文素材

26日致电迪内什·古纳瓦德纳,祝贺他就任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表示,中方坚定支持中斯友好合作,对斯里兰卡民众当前面临的暂时困难感同身受,愿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斯里兰卡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今天就是母亲节。各类商家大打温馨亲情牌,各种商业广告扑面而来,借母亲节推销产品的广告:孝敬爸妈就买“某某某”、母亲节倒计时,你的礼物准备好了吗? ……凡此种种,比比皆是,小到鲜花大到房产,衣食住行、美容保健、珠宝保险无所不包……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被商家不遗余力地作为促销的高潮节点,当母亲节被商业气息浓重包围的时候,一片热闹、喧嚣之中,我们可还记得母亲节的初衷?

母亲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和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应该是感恩、孝敬的节日。中华民族历来有爱母敬母的优良传统:“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等无数诗词歌赋表达了深厚的母子深情,而这个舶来的西方节日与古老的民族情结紧密结合,就迅速得到认可和流行,敬老爱老的“孝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过度商业化冲淡了感恩气氛,弱化了优秀文化传承,商家的过度包装,狂轰滥炸,往往使得原本温情的节日逐渐变味:当价值不菲的“礼物”阻滞了子女回家的脚步,当母亲节成为大肆促销的营销工具,节日活动若仅仅停留于高价送礼物,甚至攀比礼物,其实是对母爱和感恩的双重绑架。

悠悠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母亲节应重在内涵而非形式,它不是商家炒作的购物节,也不该是一年中热闹异常而平日冷落的一天,母亲节是提醒子女孝顺母亲的具体、实在的日子,它应该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是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德发扬光大的重要基础。

母亲节应轻形式重内涵。这一天,我们不妨抽空回家去帮母亲干点家务、听母亲拉拉家常,给母亲一个拥抱;不能回家的人给母亲一声问候,像母亲待我们小时候一样给母亲一句叮咛,捎去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祝福……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真诚的感恩是最有效的“亲情存单”,实际的孝顺行动是比金子还宝贵的财富,在母亲眼里,一个真诚的笑脸都如鲜花一样美丽,一个孝顺、上进、勤勉、快乐的孩子,就是我们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

近日,“张小泉菜刀因拍蒜断了”事件持续引发关注。该品牌负责人夏乾良在回应网传其评价“中国刀工不及米其林厨师”时表示,“现传视频中并未根据当时的情境和语境进行描述,从而导致大家对此产生极大的误解”“为自身的不当言论对消费者理解造成的错误引导,表示诚挚的歉意。”

“蒜没事,刀断了”“不能拍蒜的刀,是‘装蒜’吗?”“菜刀不能拍,蒜了吧”……看到满屏幕的玩梗嘲讽,或许已有近400年历史的老字号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会折在一颗蒜上。”

其实,在产品并无质量问题的前提下,菜刀能否横拍,取决于产品的材质与设计。一般来说,刀刃的角度设计越小,刀刃越是锋利,但同时刀身的强度也会相对较低,有点“至刚易折”的意思。比如,一些以锋利闻名的国外刀具品牌,也曾表示其部分产品“不建议横拍”。

照这样看,此次引起围观的不能拍蒜的刀具产品,可能是参考了这一设计。只是,这原本可以在事前、事中甚至事后解释清楚的问题,却因为反面教材般的应对处置,让企业一步步处于被动。比如,令人堪忧的客户回复。面对消费者的“刀为何不能拍蒜”质疑,没有过多解释,仅有一句轻描淡写的“不能喔”。如此服务态度,就足以让人皱眉不悦。

再到网传的“中国人切菜方式不对”言论。尽管这段视频有明显剪辑加工的味道,但联系到张小泉此前关于“并非所有的刀具都可以拍蒜”的相关回应。两者结合之下,难免会给人一种“你在教我做事”的感觉。恰如网传视频的最后提到“消费者教育”一词,一时让人语结,也是人之常情。

实际上,与其说此次公关危机是“事从蒜起”,倒不如说是一开始把自己“算进去”了。设计一款“不能横拍”的菜刀,对于习惯了“拍蒜”的国内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市场姑且不论。因为切菜方式与菜刀选择,本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所谓的优劣,只有习惯之分。但倘若完全忽视主要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试图将产品设计、功能介绍等问题归咎到“消费者不会用”上,这不仅显得强词夺理,而且也违背了消费者教育的本义。

诚然,创新产品样式、开发新刀具,这些是老字号“倚老卖新”的关键。同理,进行“消费者教育”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商品复杂多样的当下,帮助消费者理清需求,引导他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消费选择,确有必要。但在方法上,应讲究平等、循循善诱。

毕竟,尊重消费者,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目前来看,企业自身客观上也接受了一场生动深刻的、来自消费者的教育。明明是可以事前提醒消费者的一句话,为何要等到那颗蒜头出现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