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厉以宁

改革先锋、中国股份制开创者、主持起草证券法、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厉以宁身上有着非常多权威显赫的标签。

他的学生中不乏身居高位的主政者、从商有道的企业家、卓然而立的著名学者,但在学生们心中,厉以宁从来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泰山北斗,厉老师就是厉老师,他永远都是学生们最热爱的老师。

经济学界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都曾是厉以宁的学生: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双林,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平新乔……

2月27日深夜,2月28日清晨,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厉以宁当年的学生们提出想从“我的老师”的角度采访报道时,这些名师大家们无不倾心相告,他们谈起与恩师生前交往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说到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厉老师的时间,大概都在几年前。那时早已功成名就的厉老师,还住在原来的教师公寓里。

“客厅很窄,沙发离电视机很近,就是窄窄的一溜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双林告诉每经记者,“他没住过大房子,房子里没有一个大厅。对吃也很简单,煮一个大骨头,就着米饭和几片咸口的小鱼干……”

林双林不由想到一次厉老师到美国开会的情景。“会议结束后,我还跟厉老师一块儿去过黄石公园,我连续开了五天的车……这就算……”言至此,林双林声音哽咽。

时间回到1978年2月,跨入北京大学大门的77级经济系学子林双林,推开了人生新的大门。

77级大学生,也被称之为站在拐点的一代,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中国社会即将推开一道新的时代大门——改革开放。

“当时大家兴头很高,老师学生争分夺秒,想把过去被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林双林说,1977年,曾是远在陕西眉县教育局干事的他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林双林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学英语,他走路时手上都拿个单词本,站在食堂排队时也拿着,嘴里不停地念。“大家都特别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还很关心时事政治,每天课间就赶紧到外面看看橱窗里的报纸。所以就是一边好好学习,一边关心国家大事。那时,我们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北大经济系名师荟萃,厉以宁老师的课一下就吸引了没有经济学基础、年龄层次不齐的77级学生们。

图片林双林(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朱善利(右、曾师从厉以宁教授的77级学生)与厉以宁、何玉春夫妇。摄于厉老师家中。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厉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清晰明了,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让人听得明白,记得实在。”时隔四十多年,厉老师讲的内容,林双林仍能脱口而出。“厉老师用左右两边食指比划出一个十字叉,他说经济学很简单,就是两条线一个点。一条线是供给,一条线是需求,中间是供给需求均衡。”

“你说,这不是很生动、很形象?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后来我教书,也给学生说经济学就是两条线一个点,他们都觉得豁然开朗。”林双林说,“厉老师也是很伟大的教育学家,能把深奥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讲课生动形象的风格,厉以宁一以贯之。2004年,林双林曾主持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探讨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邀请了厉以宁和欧美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别人一般都讲民营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到厉老师这,他讲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时候,厉以宁又说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形象比喻,“他说龟兔赛跑的故事咱都知道,但龟兔赛不光是一回。到第二回,兔子就不睡觉了,兔子就跑了,龟就输了;龟兔赛跑还有第三回,兔子跟龟商量一下,咱们赛跑时一起跑,遇到河的时,乌龟帮兔子过河,到陆地上兔子帮乌龟。你看,厉老师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不同主体在市场中的合作共赢,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在林双林看来,学生们热爱厉老师,因为他讲课好,更因为他真心爱护学生。“他说老师对学生,能帮一下就帮一下。厉老师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1978年入校到1982年毕业,77级学生和整个社会一起经历着社会思想的解放与激荡。

林双林还记得在毕业时,班上有一位叫何小锋的同学。“在上学时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就是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可是我们同学何晓峰提出,不止劳动创造价值,劳务也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服务业也创造价值。”

“1982年,在77级经济系的毕业典礼上,一位老师现场发难何小锋,说这位同学提出了反马克思主义观的点。厉老师站起来反驳,不能这样对待学生,不能这样上纲上线。他说年轻人有一些新的想法,我们应该允许包容。”林双林回忆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年轻人,都经历过新旧思潮的对撞。林双林在进入北大前,也是读着“西方世界一团糟,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的言论。到了北大,思想一下被打开,“大家奋发图强,对国家充满希望,真心觉得国家的将来会更好。”

改革开放的思想奔流到湘西小城,远在湖南的顾清扬,198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怀化学院任教。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初期,各种改革的新思想层出不穷,最引起顾清扬注意的就是厉以宁老师的文章。

“于是1984年,我给厉老师写了封信,那时候也不知天高地厚,给一个大教授写信,表达了想读研究生的愿望。结果我万万没有想到厉老师居然亲自给我回了信,鼓励我报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知厉以宁逝世的这一晚,他深夜坐在客厅久久不能平静,心绪回到学生时代。

1985年,顾清扬如愿以偿考入北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读的是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专业,厉老师就是他的导师之一。自此走上研究治学的道路。

“我听到厉老师去世的噩耗,当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厉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当时厉老师没有给我回信,我今天也许就不是现在这样一个状态。”顾清扬由衷地说,“厉老师当时是大忙人、大教授,我只是一个在偏僻小学校里教书的普通年轻老师。他能亲自给我回信,让我非常感动。在我人生关键的路径上,他点拨了我一下,我就走向了这个方向。”

在顾清扬眼中,厉老师讲课非常风趣,他是一名学者,虽然深度参与政策决策,但身上丝毫没有别的气息。“他非常执着,追求真理,又非常和善,带着一种纯真浪漫、乐观向上的知识分子气息。”

“厉老师的课和现在四平八稳的经济学教学方式很不一样,他给研究生的课主要都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他是典型的中国式老师,集教育养成、知识传授为一身的先生。”所以,顾清扬从不会称厉以宁是教授或大师,就叫他厉老师。

课堂下的厉以宁,对待学生亦是亲切自然。顾清扬到厉以宁家中请教论文问题,厉以宁一般不坐在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