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网络探讨。
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很多人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一些“金句”,在中学生写作文时被频繁引用,陌生的是除了哲学系学生和相关研究者,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哲学体系和完整思想。
年轻的农民工陈直从大学中途退学后,辗转广东、福建等地打工,在高强度且不稳定的工作之余,坚持阅读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著作,通过思考哲学进行自我审视,寻找生活的意义。
而陈直之所以引起媒体关注,是因为他曾在网上发了一个求助帖:“我听说,可以以‘同等学力’入读大学。因此我花了几个月时间翻译了这本书(目前是初译,未精校):翻译:理查德-波尔特《海德格尔导论》(已完成)。我认为如果能够出版的话,完全能够证明我的这个‘同等学力’。但是我致信给了多个出版社,没有哪个出版社回应。”
在这个帖子的留言里,网友纷纷积极“支招”。有人为他联系出版社,有人劝他“考个成人本科”,也有人认为大学不是唯一选项,换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也能带来良好阅读环境。
单个平台一度还充溢着一片友好,但随着媒体报道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围绕这个故事产生了更多的声音。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除了在读者心中激起一圈圈感动与共鸣的涟漪之外,也掀起了对于相关议题的质疑,比如:一个肄业生希望通过学术努力、重新进入大学的故事,陈直提出的这种入学轨迹有可能发生吗?
现实是,陈直自己也表示,没有出版社回应他的译作,“是我想得太简单了,这样的学术性书是很难出版的,因为卖不出去”。或许,只有经得起考验、具有权威专业性的学术水平,才是出版最重要的敲门砖。
陈直的翻译著作,是否达到出版标准,可能还需要评估,但是作为一个“思想者”,想必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
车间里的农民工、书斋里面的哲学研究者,人们很难把两幅有反差感的画面重合于陈直身上。而农民工的身份,与海德格尔的符号属性,两相对照很难不让人产生某种隔膜感。
换句话说,不少人对事件的关注蕴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正常吗?
这一问题背后往往存在两种“偏见”:一是哲学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对现实生活用处不大;二是农民工群体知识水平有限,是否真能啃下艰深的著作。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民工就是与流水线作伴,就是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而这种生活显然并无“诗意”;而海德格尔象征的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精神上的超脱意义。
可能很多人觉得:农民工阅读和思考海德格尔,对陈直本人没有用,对传播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似乎也没有多少用。
但是,对阅读这件事,如果还是停留在“有没有用”的思考框架,那对阅读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对于陈直的人生经历,大家的感受是复杂的。在繁忙而艰苦的日常生活之外,还不忘坚持进行精神探索,这样的精神自然是可贵、可敬的。更何况,身处社会底层,却依然渴望不断向上,许多网友也从陈直的故事中读出了“励志”的味道。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我们是否也应该不只是说说而已,而让更多人明白,你现在所读的,所写的真正的东西,可以被武装成你真正的武器。不管是生活还是理想,你都能把握住。
比如:2020年,一位来自湖北的工人吴桂春,他在东莞打工17年,结果因为疫情原因工厂关闭,所以他要离开东莞,临离开时他去东莞图书馆留言,感谢图书馆这么好的地方,让他17年来能在那好好读书。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碰撞故事,掀起一轮又一轮网络热议,有感动、点赞,也有反思。
这一次,大家之所以被“打工人读海德格尔”的故事感动,或许是因为人生逆袭的脚本足够激动人心。对于陈直而言,哲学固然不是体面生活的充分条件,但哲学为他带来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不惧世俗的目光,面对工作的乏味,让生活更有秩序和意义。
陈直的哲思之路还在继续,而对于这则热议事件,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从哪些写作角度去书写观点呢?不妨跟着《人民日报》等媒体时评,一起学习、借鉴一二吧!
从快递员雷海为在诗词世界中遨游,到打工人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借阅12年,再到陈直打工研读哲学,这些故事说明:每个你和我,都有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权利。无论逆袭与否,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身份与职业不是阻碍充实心灵的绳索。哪怕打工生活还得继续,但自作主宰的人总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农民工喜欢读海德格尔,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仅以此为依据评价其“精神境界高”。读书不应该有太多的道德绑架。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让人们对很多身份产生了刻板印象。而阅读带来的就是消除偏见,超越阅读者自身经验和判断力的局限。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就阅读文化而言,只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就是阅读人群下降,大家变得不爱读书。
用一些世俗化的标准去衡量陈直的人生故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实上,不光陈直,我们也同样需要去追问,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自省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已为人父的陈直渐渐告别了“年少轻狂”和“任性选择”,相信他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找到生活和哲学的平衡点。而我们也不该仅仅把他的故事当作一个“热点”。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读懂海德格尔,而是我们是否能够直面人生拷问带来的严肃议题。
对于“打工人读海德格尔”这件事,我们不妨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祝福陈直,也祝福每一个勇敢追求精神充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