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刘学(左)和妻子于丽新展示他们写下的心愿。刘学曾在北京工作多年。2019年,他和妻子一起被派到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参与分公司的设立。现在他们一家人已经在天津落户。
通燕高速京冀交界处,飞舞的鸟儿与蓝天碧水、城市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画卷。
3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塔吊林立、焊花飞舞,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正酣。
4月1日,河北白洋淀景区碧波荡漾、蒲草摇曳,斑嘴鸭等珍稀鸟禽不时在水中追逐嬉戏,再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的生态图景。
4月2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来就诊的河北邢台患者王利群持外地医保卡实现了即时结算,“一卡通行”看好病。前不久,京津冀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三地就医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协同发展9年来,京津冀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率先突破,一张精彩答卷展现世人面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不断谋划发展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9年来,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京津冀三地推动产业承接对接工作跑出“加速度”。
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有机结合,北京加快“瘦身健体”。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2093家,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2年的65.6%。
一核疏解,两翼齐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是产业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看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报告显示,2022年,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等主导功能,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重点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1.7%,较2013年提升11.9个百分点。
再看雄安新区——央企总部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群组团落户,“未来之城”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雄安新区中国中化总部施工现场,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几十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三台塔吊高高矗立,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为让项目加速落地,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目前工地24小时都在施工。”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经理刘凤龙介绍,他们正让建筑主体建设和初步装修同步进行,尽可能缩短工期,为企业入驻打好基础。
“春节过后,几乎每天都有考察团来到雄安,一些机构、企业也表达了在这里发展的意向。”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张飞说,“政策高地”优势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让雄安新区受到不少企业青睐。据介绍,目前已有140多家央企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2023年,雄安新区将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在雄安落户。
与此同时,津冀两地积极做好产业有序承接,活力迸发。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1989.4亿元,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空间转移,更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京津冀三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优势产业,联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的生产基地设在了河北廊坊,公司大部分研发专家在北京,产品出口则依靠天津港。”久智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庆国说,依托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企业成了直接受益者。
放眼京津冀,类似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故事接连上演。截至目前,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
“京津冀区域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以更高标准提升发展质量,持续加大创新投入,高端产业引领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活力,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北京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949.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表示,未来数字经济等领域可能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新增长点,三地政府可通过继续合作提供低成本协同优势,创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
“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赵同安介绍。
不久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顾子城再次从天津宝坻区来到北京招商。与过往不同,这次赶路的辛劳程度大大降低。原来,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在今年元旦前正式通车,设有宝坻站。“我们从宝坻去北京,以前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坐高铁最快只需18分钟。”顾子城感慨,高铁出行极大缩短了宝坻往返京冀的时间,让出行更加便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
在北京,除了京唐、京滨城际铁路,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清河站已投入使用;在天津,津保、津秦铁路直通河北,铁路路网密度排名全国第一;在河北,铁路通车里程达8243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石家庄到北京1小时即可通达。
公路方面,京昆、京礼、津石、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家高速网的首都放射线路段全部打通。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
“前几年老百姓还在谈省界上的‘断头路’,现在北京与河北之间的高速公路全部连上,‘断头路’成为历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指出,现如今,京津冀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已全面构筑。
随着道路条件的提升,定制客运悄然兴起。3月30日下午6时,在北京国贸工作的郑燕结束办公,搭上定制快巴,只用1小时便到达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的家中。
“2022年,北京至廊坊北三县定制快巴开通运营,为跨省通勤人员提供定制客运服务。”赵同安说,目前已开通廊坊北三县至北京国贸主线万人。下一步,定制快巴将根据乘客需求规划燕郊至望京、中关村、亦庄等区域的定制线路,全力打造环京一小时通勤圈。
碧海蓝天间,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来自韩国仁川的1000多个集装箱从“现代王朝”轮卸下,整齐地码放在堆场内。整合全球资源重点发展集装箱航线,近年来,天津港立足京津冀,全力打造内通外联枢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