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语文提分重在平常积累,尤其是作文。今天,调研君为大家准备了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勤奋如你们还不赶紧看起来~(全文下滑查看,打印版文末获取)
最近这段时间,一档名为《青春有你2》的选秀综艺节目在网上走红。从“尬出天际”的场外八卦,到“舞台reader”的横空出世,再到“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魔性循环,这款网综承包了不少观众的笑点、尬点和焦点,但风评却多种多样。
对网络综艺节目来说,流量或许是最直观的“KPI”。谁能频频“霸占”话题榜单,谁就能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攥在手中。客观来说,无论是100多名训练生的分组大战,还是长达数月的训练和舞台竞演,抑或是9名佼佼者最终组成偶像女团“出道”,这档选秀综艺节目的运作模式和呈现方式,还是在延续以往的“常规套路”。但是不同的是,相比过去以“选”为主,这个节目中“秀”的比重十分突出。导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场内与场外之间刻意制造的矛盾和冲突,仿佛影视作品里充满张力和反转的剧情,很自然地就成了茶余饭后的“佐料”。难怪有观众评价,“瓜比节目好看。”
好不好看因人而异,但能不能“出道”还要“各显神通”。节目的一大争议就在于,偶像养成的指针究竟有没有走偏,实力还是不是“出道”的唯一标准。毕竟,节目中一些选手的表现谈不上精湛,却可以凭借惊人的言辞、场外的花边“冲上头条”;一些舞台公演堪称“车祸现场”,但在支持者那里也能博得“满堂彩”。平心而论,在任何一档综艺节目里,观众希望欣赏的不是“花瓶”,也不是“乱斗”;舞台烘托出来的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狗血剧情。从效果来看,这波设置话题、制造噱头的操作可谓利弊分明,在给节目带来梦寐以求的流量之外,也容易传播诸如“博出位比博出道更容易”“越有话题度就等于越有知名度”等错误观念。显然,这样的价值观不会有人pick,这样的选手也不该成为偶像。
但无论如何,节目搭台、选手唱戏,最后总得有人埋单。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看,选秀综艺是一档娱乐节目,也是一门不菲的生意。众所周知,今天的粉丝已经不再只是内容的消费者,而且也日益成为偶像养成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庞大的粉丝经济堪称选秀类综艺的源头活水。有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在这当中,综艺舞台上的新人选手是关键变量之一,他们一头连接着经纪公司、视频平台、赞助品牌,一头联系着无数粉丝的腰包。正是在节目、选手、观众的共同作用下,娱乐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边界不断模糊。可以说,从应援活动到签到打榜,从购买会员到集赞集资,每一轮排名的背后是人气的比拼,更是资源的较量。或许,让选秀多一点“干货”,少一些“水分”,才是对这些“衣食父母”们最大的尊重。
只不过,“花无百日红”,训练生的花期更需要保鲜。有人把国内偶像选秀综艺节目视为日臻成熟的“造星工业”,选手不得不面对“成名速度永远也赶不上造星速度”的残酷现实。回顾近些年偶像选秀综艺节目的口号,从“越努力,越幸运”到“越努力,越优秀”,从“逆风翻盘,向阳而生”到“多远都可以到达”,从“赤子之心,乘风破浪”到“一起拼,更发光”,其中不乏热血和励志,也饱含青春和梦想。偶像之路漫漫,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造梦、追梦乃至圆梦的长跑里,那些精心煽起的热度迟早消退,那些刻意制造的声浪注定沉寂。让人惊羡的“成功的花”,终究靠的还是“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或许,只有当退去喧嚣,当拂去修饰,选手才能保鲜最长的花期,观众才能嗅到真正的芬芳,粉丝才能pick到心中的唯一。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 。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