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一线调研)

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童伴妈妈刘莲娟为孩子们普及地震自救知识。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共青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长塘镇“童心港湾”开展关爱活动。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整合利用公共空间、选强配齐工作队伍、统筹社会各界资源江西持续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为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江西是外出务工大省。据统计,截至目前,江西仅农村便有留守儿童26万余人。

如何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守护好他们的精神家园,从2019年开始,江西在全省先后建设了1857个“童心港湾”。日前,记者深入走访,在多个“童心港湾”与童伴妈妈交流,家访留守儿童。他们的故事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一个个小小的“童心港湾”,一名名童伴妈妈,打开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心门。

沿着小路,走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外的村小,刚进校门,就听到了二楼的欢声笑语,门牌上“童心港湾”几个彩字分外显眼。

推门而入,留守儿童周兴成和伙伴们正在童伴妈妈刘莲娟的带领下,猜灯谜、做游戏。两间不大的教室里,一间是阅读室,摆放着各式图书;一间是活动室,孩子们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小小空间,格外温馨。

最近的这个寒假,是12岁的周兴成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个假期。父母从深圳回来过年,一直到元宵节才离开。周兴成的爸爸周富武和爱人这些年一直在广州等地做室内装潢,这3年一直没有回过家,留下周兴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印象里,周兴成内向、腼腆、胆子小,不像个男娃娃。

但是今年,两口子发现娃娃变化不小,在家帮奶奶承担家务,身边朋友多了,“关键学习还没落下!”

从孩子奶奶口中得知“童心港湾”的周富武,专程跟着周兴成拜访了刘莲娟。看着儿子亲切地叫着“刘妈妈”,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周富武感慨不已:“刘老师弥补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啊。”

刘莲娟与周富武交流了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想法。按照刘莲娟的建议,周富武一次晚饭后,带着儿子沿着村路边走边交心,从个人爱好到学习,无所不谈。周兴成兴致勃勃地跟父亲约定,暑假要到深圳,看看父亲工作的场景。

小小的“童心港湾”,因为一名童伴妈妈,让孩子们心灵有了依靠,让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这也正是江西团省委工作人员在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中最大的感触。

2019年,江西开始积极探索团组织常态化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团属公益阵地“童心港湾”。保全村“童心港湾”,正是当时3个试点之一。

“推行初期,我们确定了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打造硬件、全力以赴抓好提升软件的基本原则。”江西团省委青年发展部部长葛李保介绍。

在这个基本原则下,闲置村小、农村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区域通过整合利用,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娱乐空间。为了选强配齐童伴妈妈队伍,江西团省委明确了所有人选需经村委推荐、乡镇团委初审、团县委审定,统一培训上岗,镇村干部不得兼任等具体要求。

“同时,为了让童伴妈妈能稳定工作,我们每年为每个点提供不少于2万元的资金补助,主要用于童伴妈妈的工资发放、工作补贴。”葛李保说。

有着十几年幼儿教育经验的刘莲娟,就这样被村里推荐为童伴妈妈。同时,她还是螺溪镇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住在镇里。每到周末,她便骑上电动自行车,往返于村镇之间,每周在“童心港湾”开展10多个小时的亲情连线、阅读陪伴、文体项目、家访校访等活动。

如今,在江西已经建设起1857个“童心港湾”。上千名童伴妈妈像刘莲娟一样,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她们直接联系服务的留守儿童达到6万余名。

刘莲娟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仅只是陪伴。通过辅导作业,培养学习习惯,不少家长的反馈让她欣喜:孩子的学习都有了提升。

跟着刘莲娟,敲开留守儿童周子棵家的大门,一只黄狗跑出来朝她直摇尾巴。子棵的家长见了刘莲娟,忙不迭地让座,端上热腾腾的茶水。

“童心港湾”成立之初,村里人并不了解具体背景,对于刘莲娟爱搭不理。甚至一些不认识刘莲娟的人,以为她是骗子。忙活了个把月,走进“童心港湾”的留守儿童还不到5人,刘莲娟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帮助童伴妈妈们树立信心,在团中央共青团“童心港湾”全国项目办的指导下,江西团省委会同省检察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制线场线下培训。刘莲娟就被送到四川省团校,参加了童伴妈妈培训。

回到保全村后,刘莲娟现学现用,请村里派出一名村干部,跟着她一起入户。有了村干部的保证,家长们终于放心。周子棵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奶奶的陪伴下,走进了“童心港湾”。

“第一次家访,一进子棵家,他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奶奶无奈地说:刘老师,你帮我好好说说呢,管也管不住,说了也不听。”

“跟子棵交流过几次后,我让他把手机放下,学习45分钟,再奖励自己玩一会,并让他在童心港湾写作业,我来监督辅导。多次尝试后,子棵已经可以自己掌握时间节奏了。奶奶直夸他懂事多了,学习上也进步好多。”

打开刘莲娟的童伴妈妈手册,清晰地记录了周子棵成长的过程从刚进“童心港湾”时,躲在奶奶身后害羞的小男孩,到如今已是阳光少年。正说着,周子棵跑了出来,跟每个人打了招呼,“我现在上初二,但是每周都还想去童心港湾哩!”

如今,刘莲娟每个季度都要走进培训课堂,或者在云课堂上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跟家长们深入沟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与童伴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成长的,还有“童心港湾”这项制度。2020年4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西团省委与省文明办、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成立了“童心港湾”项目办,团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孙蔚被抽调作为项目办管理服务组负责人,“在这之前,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调研。”

调研的结果,让大家感受到推动“童心港湾”的紧迫性。“留守儿童大部分都不缺乏物质基础,更多的是由于缺少沟通与缺乏陪伴和关爱,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家里老人管不了,因此学习习惯难以养成,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游。”孙蔚说。

找到问题,就要针对性思考解决办法。在设计“童心港湾”制度时,江西团省委强调了童伴妈妈要在50周岁以下、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要求,并针对性地寻找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选参与。同时,在培训课中,对于学生学习辅导、安全教育、家庭沟通等内容,设置专门课程。

数据显示,江西童伴妈妈平均年龄35.21岁,其中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员占73.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9.8%,参加了县项目办组织的线%,参加《童心港湾云课堂》示范课程学习培训的占95%,基本实现了培训全覆盖。

“不断吸取各个点上的操作经验来完善制度。”孙蔚介绍,“童心港湾”试点时,刘莲娟给团县委反映了一个问题:有小朋友在打篮球时崴了脚,做了CT。问题反馈后,团省委及时与相关保险公司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