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文综所特有的特点,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0年高考文综复习方法,简单实用的复习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历年高考中的政治试题均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变”的是材料,“不变”的是知识;“变”的是问法,“不变”的是题型;“变”的是思路,不变的是套路。无论是什么人出题,无论出题人是什么思路,无论结合什么样的社会热点,高考试题答案的组织都是围绕课本知识来展开的。而对于课本知识的考察在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均有相应规定。因此,我们在备战高考时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回归原点,从课本知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分析、研究、解读高考命题。我们在教学及备考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课本,回归考试大纲,回归考试说明。
课本知识是试题答案组成的关键,无论答案有多么精简、凝练,和材料联系有多么紧密,都始终以课本核心知识为灵魂。以19年全国一卷40题第二问为例,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加以说明。通过对比参与课本中“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答案中“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即为课本知识中“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答案中“克服错误观念”即为课本知识中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综上来看,高考试题答案是课本知识的变式,是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备考工作中一定要回归课本,重视课本,以基础知识为主干,无论是正文还是名词点击、相关链接或是专家点评,都一定要加以关注,引导学生去理解、背记和运用。例如,17年全国一卷第14题,考察了“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就出现在经济生活课本第八课的名词点击中。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高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考察更多地体现在客观题题肢的错项中。以19年高考全国一卷客观题12,17,18,19,20,22,23题为例。12题的①商品的质量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是错误的说法,正解应为价格是衡量价值的尺度;17题的④某市的做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文化事业的体现,这个说法也不确切,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xx市不一定属于民族地方,另外注意民族乡也不属于民族地方;18题的②错在中国是北极事务的主导力量;19题的②错在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20题②错在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应将决定改为影响;22题①错在立足关键部分,应改为立足整体,②错在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23题①错在认为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②错在忽略了事物场所的变更及排列组合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因此,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越高就越有利于在运用排除法解题时效率的提升。所以,在备考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掌握知识点的准确说法,分析、归纳易错点、易混点。特别是注重经典素材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不光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我们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时,利用“田忌赛马”与“ODG字母排序”两个例子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事物场所的变更即内部排列组合的变化也会引发质变。
历年高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在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有着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也在新课标中有着明确的要求。
参照考试说明,以近五年高考全国一卷政治主观题哲学部分为例,15年考察的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深度考察、综合考察内容,10年11考,重点在于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的主客观原因、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知道认识的过程是什么,能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分析现象问题;16年考察的是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属于深度考察内容,10年3考,重点在于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能熟练运用教材上关于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个方面内容分析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还能从价值观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及价值的实现等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17年考察的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属于深度考察内容,10年5考,重点在于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三个方面的作用;18年考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属于基本考察内容,10年2考,重点在于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其观点、内容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19年考察的是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属于深度考察内容,10年7考,重点在于理解并分析意识能动性的几个特点,理解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能根据现实事例分析意识的作用。
综上可知,近些年哲学类主观题的命题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五年内不重复,二是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核心知识为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近五年中,全国一卷分别考察了认识论(主体差异性)1次、社会历史观3次,唯物论1次,所以在2020年高考政治命题中有极大概率不会重复出现上述内容,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则可以放在认识论中的实践和真理,辩证法中的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相关内容上。因此,我们在备考制作复习学案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或复习目标的设置应参考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再结合课本。如此,才能使得备考方向更准,复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关注试卷新变化,从考点、分值的分布中分析高考趋势及变化,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纵向对比,以19年全国一、二、三卷为例,在客观题数量部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数值比例分别是:一卷4:3:2:3;二卷4:3:2:3;三卷4:4:1:3。特别是一卷各部分总分的比值为30:24:18:28。其次,横向对比,近五年来全国一卷各部分选择题数量的对比:15年4:3:1:4;16年4:3:1:4;17年5:2:1:4(注:17年经济类选择题增加一道可能是对习当选后第一个五年阶段,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成就的一个凸显);18年4:3:2:3;19年4:3:2:3。综上看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在高考数量、分值中所占比例虽然较低。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十九大召开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各项制度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地创建,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场合发表讲话时注重引用古人名言,特别是习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整个社会目前都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各类典型,各种精神,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此,文化部分很有可能在今后的高考分值比例中继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这本教材,特别是教材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