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维度、47个细分指标!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国别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疫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国别风险研究的意义更加凸显。短期看,疫后许多国家面临经济衰退、结构变革和债务风险,国别风险监测体系可为实体和金融投资出谋划策。长期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迎来多边合作机制的利好,又面临各国价值链的重构风险,如何运筹帷幄、甄别风险,提高全球经营水平和跨国投资能力 成为长期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构建一个全面的动态国别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为国别风险的甄别和监测提供依据。本文从宏观经济状况、金融风险状况、政府财政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外债状况、公共治理状况、资本市场监测指标和外部评价指标8大维度、47个细分指标尝试性地构建了国别风险指标体系,并配套相关数据库定期更新、监测

一、宏观经济状况:1)经济实力,人均GDP衡量体量,实际GDP同比衡量增速,实际GDP同比标准差衡量稳定性,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发展潜力;2)通货膨胀分别用CPI同比均值和标准差衡量绝对水平和波动;3)就业情况,用失业率衡量。

二、金融风险状况;1)货币深化程度,以广义货币供应占GDP比重衡量;2)金融发展状况,包括深度、准入门槛和效率三个维度;3)信贷扩张程度,用BIS的信贷缺口衡量;4)信贷风险状况,用政府、居民、企业三个部门的杠杆率刻画。

三、政府财政状况:1)收支状况,用财政赤字率反映;2)债务负担,包括债务总额和利息支持两个维度。

四、国际收支状况:1)经常项目差额,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重;2)外资依赖程度,FDI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例;3)外汇储备,主要分析进口覆盖率。

五、外债状况:1)外债体量,即外债总额占GDP比重;2)外债结构,重点关注短期外债占总外债比重;3)偿债率,用外汇储备和当年出口创汇收入偿还短期外债的比率。

六、公共治理状况;1)政府被选举、监督和更替的过程,包括话语权与问责、政治稳定与反暴力两个维度;2)政府有效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能力,包括政府效率与监管质量两个维度;3)政府机构和公民直接的互动尊重,包括法制和腐败控制两个维度。

七、资本市场监测指标:1)利率风险,包括5年期CDS利差、3个月存款利率、主权债券收益率三个指标;2)股市风险,用股价收益率的标准差衡量;3)外汇风险,看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4)短期资本流动情况,观察短期资本净流入数据。

八、外部评价指标:1)国际机构的经济展望变动情况,参考OECD、IMF、世界银行;2)评级机构的主权信用评级变动情况,参考标普、惠誉和穆迪三大国际评级机构。

根据银保监会2010年6月8日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国别风险主要有七类:

1)转移风险:指借款人或债务人由于本国外汇储备不足或外汇管制等原因,无法获得所需外汇偿还其境外债务的风险。

2)主权风险:指外国政府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其直接或间接外币债务的可能性。

3)传染风险:指某一国家的不利状况导致该地区其他国家评级下降或信贷紧缩的风险,尽管这些国家并未发生这些不利状况,自身信用状况也未出现恶化。

4)货币风险:指由于汇率不利变动或货币贬值,导致债务人持有的本国货币或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其外币债务的风险。

5)宏观经济风险:指债务人因本国政府采取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措施而承受高利率的风险。

6)政治风险:指债务人因所在国发生政治冲突、政权更替、战争等情形,或者债务人资产被国有化或被征用等情形而承受的风险。

7)间接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经济、政治或社会状况恶化,威胁到在该国有重大商业关系或利益的本国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风险。

疫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研究国别风险的意义更加凸显。短期看,防疫逐步放开、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加息潮之后许多国家面临经济衰退、结构变革和债务风险,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实体还是金融投资都离不开动态的国别风险监测体系。长期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迎来多边合作机制的利好,又面临各国价值链的重构风险,如何运筹帷幄、甄别风险,提高全球经营水平和跨国投资能力 成为长期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构建一个全面的动态国别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为国别风险的甄别和监测提供依据。

结合IMF、标普等各类权威机构方法,本文从宏观经济状况、金融风险状况、政府财政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外债状况、公共治理状况、资本市场监测指标和外部评价指标8大维度、47个细分指标尝试性地构建了国别风险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并配套相关数据库定期更新、监测。

经济实力是保证一国稳定运行、按期偿债的基石,经济体量大、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都相当优秀,能更从容应对外部冲击。经济实力的衡量包括4个维度:体量、增速、稳定性、发展潜力。

体量方面,本文认为人均GDP相对GDP更适合衡量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越高说明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的附加值越高,更不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同时,人均GDP还反映了潜在竞争力、劳动力和资本的存量和质量等因素。为保证不同国家人均GDP的可比性,本文采用最近一期按购买力(PPP)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

增速方面,剔除通胀影响的实际GDP同比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动力。通常情况下,长期低增长意味着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会使得偿债负担加重。此外,低增长往往表明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自由度亦相对偏低,因而债务承受能力下降。借鉴国际主流评价公司的做法,本文采用过去三年实际GDP同比的均值作为衡量指标。

稳定性方面,实际GDP增速的波动率与国别风险高度正相关。经济增长波动加剧会使得金融、周期等部门发展受限,宏观政策调控的成本增加,公共财政较容易受到冲击。与GDP增速类似,本文采用过去三年实际GDP增速的标准差作为衡量指标。

发展潜力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是较为合适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总产出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比值,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本文采用格罗宁根大学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变价(三年平均值)作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90年代初期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停滞,1991-1998年马来西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滑,2008年前后美国和德国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彼时上述经济体均出现了金融乃至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其本质是供需现象,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胀水平过高或者不稳定会制约消费、抑制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进而导致本币贬值,资本外流并引发货币危机、国际收支危机乃至政治危机。比如,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拉美经济体债务问题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