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核桃哥为大家作了批改,今天我们来进行点评分析,告诉大家如何写好评论。
在上次的新闻业务训练营的课程上,我们为大家讲解了各类媒体评论的特征和新闻评论立论思维。
在课上,我们为大家讲到了五种新闻评论的思维:要素思维、点面思维、表里思维、辩证思维、学科思维。
本题目是结合当下热点命制的一道题目,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被就业”现象,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同学们一定有话可说,但是要想写好,便要认真思考,找到好的评论角度才能写出立意新颖的评论。
下面我们结合课上讲过的“要素法”,看看这一道题目有哪些哪些要素,可以有多少评论立论的角度。
近日,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时间要素】。受新冠肺炎疫情【社会背景要素】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材料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要素,这个是立论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此段为背景段,要写出新闻评论的新意,也要关注当前的背景,以便从中找出不一样的评论角度。】
【这两个角度,相比之下,肯定第二个是更好的角度。但是,可能还没有触及到本题目的根本问题。】
部分高校师生反映,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问题要素】
【这一段是材料中的“问题要素”,往往题目中的问题是评论角度的突破口,我们要学会从“问题”中找角度。材料涉及到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学校和毕业生两个主体】
【这两个角度都是比较不错的立论角度。但是,这两个角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属于老生长谈,可以写,很难写出亮点。】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周边打印店和淘宝卖家,也公然做起签字盖章生意。“【往往题目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这一类的要素是更好的选题角度。这也体现了新闻评论“新闻性”的特征。】实在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我给你们支个招,去打印店搞一下,十几元就能搞定。”为让学生尽快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登记、更新就业信息,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某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可代签三方协议的联系人方式。【如果能找到类似这样的“矛盾要素”便找到了最佳的立论角度,也就更容易分析出问题的本质】。
淘宝网上有多家能代签三方协议的商家。在看到记者“能否代盖三方协议公章”的留言后,一家名为“carvenc education”的商家立即追问所在学校、专业。记者提供相关信息后,不到一分钟,商家就发来相匹配的公司名称和岗位,“只要99元,协议书真实有效,包回访。”【这也是一个比较荒诞的“矛盾要素”,也是评论比较不错的立论点。】
6月底7月初,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然而,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甚至表示不签三方就不让毕业。更狗血的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尽早“就业”,学校辅导员竟然出手相助,还托熟人盖章、找淘宝办理。
本应由学生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为何会出现五花八门的代签、强迫、造假现象?不难发现,层层加码的就业率考核、便于招生宣传的盲目攀比,是导致高校“数字就业”乱象的重要原因。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学校往往将就业指标分配到每个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也是导致班主任和辅导员“出手相助”怪象的缘由。
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往年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而言,过低的就业率,直接影响来年招生。此前,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一些学校为了保生源、保专业,于是在审核就业材料时相对宽松。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特殊,比往年更为严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保就业压力,所以一些高校以多种方式强迫毕业生“假就业”。
但用这种方式来掩盖就业难的问题,对高校办学实际上并无助益,且还会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这更是对求职毕业生的极大不公。此次教育部采取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指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开通举报电话、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以及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等严查办法,展现出了“零容忍”决心。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由专业的第三方跟踪统计毕业生指导服务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以及建立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进行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才更能使高校就业率回归本真、服务决策的本位。
对于874万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的就业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但这不是加大造假力度,加倍“注水”的理由。目前,学校、政府当共同为这些毕业生提供求职办法和就业机会,学校可发动校友力量,形成“共同体”意识,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政府也需尽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克服困难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评论员张英)
完成就业指标的压力层层传导、叠加及由此引发的做法,恐怕难辞其咎。
部分地方政府为促就业、保民生,将就业率纳入工作计划,提出具体的就业指标。岛叔在某地方政府官网看到,“实现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被纳入“六稳”“六保”重点任务。
于是,上级指标压力就层层传导到了学校和辅导员身上。“满世界找人,追着学生问就业。”某高校辅导员告诉媒体,学生如何就业、打算何时就业,辅导员无权干涉。但上级下达的就业指标是要完成的,如同刀架脖子。
除上级给出的就业指标压力和学校间竞争需要,就业率高低还与高校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教育部此前曾发文要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参考毕业率、就业率、师生比等指标,认定基本条件、基本管理、基本质量不达标的专业,并予以公布。严格实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引导学校对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
而2017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提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这一标准。
由此观之,对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资源分配的“指挥棒”。就业数据上去了,经费拨款、专业规模就跟上来了,学校和专业更“吃得开”;就业数据不好看,专业很可能面临缩招、停招的风险。
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指标,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但“专业设置容易撤消难”,围绕一个专业,会产生多方利益诉求,谁都不愿减招、停招。
于是,一些高校本末倒置地在就业数据上下功夫,将就业指标层层加码,压实到每个专业、每个班级,为的就是数字“漂亮”。
“注水”的就业率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