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6场-自治区司法厅专场)

2023年7月20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6场-自治区司法厅专场),自治区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平作主题发布。自治区司法厅法治调研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筑法治之基 行法治之力为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近年来,司法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法治思想,聚焦聚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习考察内蒙古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司法行政系统全体干警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更加自觉把习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绿水青山,以法治之力添色山河壮丽之美。坚持把生态安全保护挺在前面,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守护好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构建绿色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出台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9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率先将草畜平衡、退耕还草、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律“红线”守护生态“绿线”。以提高立法质量为核心,建立行政立法专家库,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扎实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调研、修改、论证等环节工作,筑牢绿水青山法治屏障。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推进环境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编制《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执法文书案卷示范文本》,认证生态环境执法资格3221人,审核确认行政执法(监督)人员9958名。开展执法规范化专项行动,围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黄河流域水执法监督、呼伦湖执法检查等重点任务,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应用,对全区2169件生态环境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优化生态安全法律服务。加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建设,畅通环损类司法鉴定机构审批渠道,开展诚信等级评估,成立生态环境专家智库,上半年受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案件387件,为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八五”普法规划中期验收,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普法成效,环境普法产品累计阅读量达4亿多人次,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于北疆儿女内心深处。

——重于泰山,以法治之力稳守祖国北疆之安。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全力做好社会治理、基层法治、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让全区各族群众生命更安全,生活更美好。突出习法治思想引领。建立法治建设任务提醒督办制度,统筹推动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落地见效,用法治维护稳定、创建平安。加强习法治思想理论研究,建立法治建设研究基地,编写《法治内蒙古建设发展报告蓝皮书》,强化法治内蒙古、平安内蒙古建设的学理支撑。举办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督察工作专题培训班,得到中央依法治国办和各省市充分认可。抓实重点场所管控。以监狱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全面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持续整治干警“捎买带”和罪犯违规使用“三品”问题,开展“法律服务进监区”等活动,建立阳光执法体系,提高全区监狱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召开全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开展全区吸毒人员集中查处收戒专项行动,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重点人员管控。深入贯彻社区矫正法,成立12个盟市级、105个旗县级、491个乡镇级社区矫正委员会,积极创建“智慧矫正中心”,对社矫对象进行个性矫治,矫正期间再犯罪率控制在0.2%以下。健全完善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衔接措施,安置刑满释放人员2962人,帮教刑满释放人员2994人。提高预防化解风险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盟市、旗县、乡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399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全区调解案件6.2万件,成功率达到98%。

——追风逐日,以法治之力点亮现代能源之光。坚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作用。全流程推进数字化建设。司法厅被国家17个部委联合评定为我区“区块链+”的唯一试点单位,聚焦现代能源发展需求,把法治之力与科技之能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审批服务23项、取消证明事项29项,完成9类电子证照与全区统一电子证照系统实时对接和数据同步,推送电子证照数据9万余条,在自治区政务共享平台和受理系统挂载58条政务服务类目录以及10条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共享数据260万余条,以“数据跑路”引领绿色低碳变革之路。全环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部署2023年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重点在各盟市、旗县评选综合示范地区和单项示范项目,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植法治沃土。提升“蒙企通”平台企业“反映问题”窗口效能,办结案件240件,累计为企业清欠账款、挽回损失13.6亿元。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和涉府生效裁判执行情况通报机制,出庭应诉率99.4%。全要素优化涉企服务。坚持法治先行、保障同步,出台服务保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30条措施,全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1.3万家,深化“7×24”小时全天候服务,“12348”热线%。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供给,开辟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绿色通道,开展延时服务、延伸服务、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办理公证、司法鉴定等15.4万件,推动惠企惠民政策落实,用法治守护人民幸福。近日,国家标准委员会、司法部联合发文,全国司法行政共有31个项目被纳入试点,我区司法行政系统有6个项目成功入选。

——仓廪殷实,以法治之力保障生态农业之路。牢牢把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为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扎实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制定贯彻法治人才培养规划和法治文化建设方案举措,建成法治教育基地6315个,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1个。加强村(居)“两委”干部法治培训,上线运行“法律明白人和农村牧区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训网校”,培养“法律明白人”3.1万人、学法用法示范户5366户,以法治保障自治、引导共治、促进德治。畅通“三农”法律援助案件“绿色通道”,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为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援助4557人次,挽回经济损失4802万元。扎实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建立律师事务所、律师与嘎查村委会的联系帮扶机制,全区律师深入乡村1.2万人次,签订法律服务协议4210份,广大律师为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水利建设、签订涉农牧重要经济合同等事务提供法律服务3.6万次。全区282家商会与363家律师事务所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全区律师深入企业4700余家,开展“法治体检”4219次,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1.4万次,直接挽回经济损失4388万余元。开展嘎查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推动5600名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