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杂志主编周蔚华带来《在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讲授“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的若干思考》的讲座。他将新时代新闻工作的几个新变化概括为“四个从来没有”,针对这些新变化,介绍了近年来媒介经营管理政策所做出的调整和变化。“媒介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中有一些常被误解的问题,周蔚华老师做了详细阐述,并以现场互动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在问与答中帮助大家进行了一一厘清。
“如何在教材和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困扰很多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难题。周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指出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他还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贯彻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最后,周老师还分享了“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内在逻辑,以及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时与内容安排。
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带来题为《智能融媒体传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演讲,他为大家介绍了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并提出“声音”将成为5G时代市场争夺的场域这一观点。
张磊老师还分享了他在媒介物质性研究方面的成果,他从苏东坡《琴诗》一诗谈起,指出作为人物、主客、身体技术的居间的媒介所具有的内涵与外延。
张老师以跨物种民族志为视角,从Anthropocene是“人类世”还是“人类纪”这一问题引入,提出重新理解“人类世”,进而通过举例分析数字时代的“种植园”,总结出蘑菇根系与互联网相似的五个特征,张老师指出真菌与人工智能的相似处要大于与人类的相似处。
赛博格能理解蘑菇吗?这看起来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种跨物种民族志的媒介研究。张老师据此也介绍了一些方法论的探索。随后,他还为大家举例分析了跨物种民族志为人类提供的四种新的媒介潜能,通过“始作俑者”“偃师造人”“庄周梦蝶”这三个故事解读了拟人、非人与后人类的概念。
张磊老师的演讲话题前沿、观点新锐,案例与故事又极富哲思意味,令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对于公益性传媒单位来说,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对于经营性传媒单位来说,大部分传媒经营单位已经转为企业,并进行了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改制,经营问题是其基本职责。
对于传媒组织来说,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高压线,而经营则是动力源。现在的不少媒体组织出现问题不是因为导向,恰恰是经营管理问题不能适应外在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中要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中央对当前中心工作的要求贯彻到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设立专门的内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和要求,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课程的全部内容。
4.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时,强调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运用好两种资源。
7.在媒介产品研发部分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创新和版权问题。
10.分析媒介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将习关于人才强国、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周蔚华老师认为,对于“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及教材编写,可以按照两种逻辑:
一种是按照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逻辑,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逻辑,从市场要素、供求关系、投入产出、价格确定、价值、资源配置等进行介绍或论述;
周蔚华老师综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写法,从媒介产品的研发、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经营与管理去介绍或论述,还大篇幅地增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内容。
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s):指拥有一定的物质实体,外形和基本功能中包含由人工智能技术所构建的类人生物特征,基本运作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且能模仿人类行为,与人类或者其他的自动化实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需在类人、非人、超人三个层面进行理解。狭义的人工智能面对的是语料库,例如算法推荐;通用的人工智能不仅仅面对的是语料库,更体现在全自动化新闻采集方面。
媒介物质性:媒介物质性泛指一切涉及“物”与“物质”的媒介构成、媒介要素、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而“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物性也由此重新显现。
恐怖谷(uncanny valley):随着仿真程度的提升,仿真物给人带来的好感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平缓的波峰和一个陡峭的波谷,这就是“恐怖谷”。
第一,媒介使用了各种物作为终端、渠道、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手机、基站、通讯线路、服务器,乃至作为基础材料的金属、塑料和玻璃;
第二,数字时代有各种“数码物”,例如,程序、网页、电子书、bug、病毒、算法等;
第三,媒介通过连接人的身体器官、感官、姿态等,通过“具身性”与物产生互动;
第四,我们每天围绕着数字媒介所作的行动,与物质世界的很多行动是相类似、相关联的,如劳动、实践等;
第五,物质性的科技系统、文化技艺、闲暇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构成了人的主体性所依附的处境;
第六,我们经常使用“物”的隐喻来讲述数字文化现象,如windows、HOME键、病毒、云等,也赋予了它们以物质性。
元问题是关乎人的个体和人类群体发展命运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新闻的元问题还是要落实到新闻与人的问题上。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
批判分析系列:基础设施批判分析、数据批判分析、软件批判分析、算法批判分析、界面批判分析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女足世界杯新惨案:法国6-3逆转,巴西0-0爆冷出局,16强产生14席
一蔚来汽车撞路柱解体燃烧,网友质疑车辆安全,业内人士:冷静看待碰撞解体
一针见血❗卫报:中国女足是事关民族尊严、戳痛男足的棍棒,而非广泛参与的运动
一蔚来汽车撞路柱解体燃烧,网友质疑车辆安全,业内人士:冷静看待碰撞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