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政变发生一周后,尼日尔过渡军政府宣布,即日起,尼日尔重新开放与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马里、利比亚和乍得五个邻国的陆地与空中边界。
不过,尼日尔重新开放的边界主要位于偏远的沙漠地区。由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也就是“西共体”施加的制裁,尼日尔的主要贸易和商业口岸仍然处于关闭状态。
同样是在8月1日,法国等国开始从尼日尔撤侨。但美国非常引人瞩目地没有跟进,8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科比表示:美国没有从尼日尔撤侨的计划,白宫不认为美国公民面临直接威胁,美国也不打算帮助其它国家撤侨。
尼日尔于7月26日突发军事政变,目前看,这场政变似乎已经取得了成功。在各种因素制约下,法国不敢动武,法国和欧盟只能以切断财政援助来应对局势。“西共体”虽然威胁武力干预,但实际上,对于这场政变,“西共体”内部已经陷入了摇摆和分裂。
而政变军人并不乏支持者,这些支持者现在也把抗议和抗争的矛头指向了法国。而从地区形势看,西非的布基纳法索、马里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对尼日尔采取军事行动,将会被视为对他们两国的宣战。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也宣布支持尼日尔军方。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外部以武力平息这场政变,几乎是不可能了。
这场政变最大的输家,无疑是法国。尼日尔是法国在西非的重要支撑点,这场政变之后,法国在西非的势力恐怕会受到沉重打击;这场政变本身也说明,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在非洲“下大棋”的努力,多少是在瞎忙活,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可笑马克龙,此前还争取参加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结果,峰会去不了,在尼日尔还挨了当头一棒。
关于这场政变,也有人视为是俄罗斯与法国在非洲的博弈。不过,虽然俄罗斯的元素出现在了这场政变中,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瓦格纳集团与这场政变有什么瓜葛,甚至,美国人还站出来为俄国人背书,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科比说:美国没有在尼日尔事件中看到任何俄罗斯干预的迹象。
而美国人的态度其实恰恰是最暧昧的。外界也注意到了,自打马克龙宣示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法国国内国外不断出事儿。尤其是,法国要独立自主,当然要借重“全球南方”,可这回偏偏就在“南方”出了事儿。我们不能说,这场政变就是美国搞的,但美国多少有点幸灾乐祸,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法国想要独立自主,可是,在大国关系上,与美国拉开距离,与俄罗斯又因为俄乌冲突而处于对立,与中国则是既离不开却又不肯真心实意地进行合作。想要借重“全球南方”,但是,过去搞殖民主义,欠下的债实在太多;现在还想在从各方面控制前殖民地,负担也实在太重。马克龙举目四望,法国继续保持大国地位的出路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