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10万+”的网络新闻评论怎么写?

不同于自媒体“蹭热度”式写作,主流媒体的网络新闻评论既要讲大事,又要导入大流量。

因此,网络新闻评论需要互动式写作,即以网民所思所想为评论起点,以回应网民疑惑诉求为评论过程,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实现主流价值与网民认同的统一。

本文结合主流媒体“10万+”网络新闻评论文本,从选题、标题、引论、论证、传播等五方面来谈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步骤。

网络新闻评论写得好不好,有两个维度的验证:一是传播范围,通常以评论的阅读量衡量;二是共鸣程度,通常以评论的转发量衡量。

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选题自带流量,网络新闻评论在传播层面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当“专家建议”泛滥成为网络热点时,2022年5月26日,工人日报客户端针对热点,刊发评论文章《“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引发网民强烈共鸣。

全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信息的即时性和高频次传播导致受众个体的思考时间被大大压缩。同时,由于公共事件发生原因相对复杂,这类话题或事件在网络空间会引发网民的困惑甚至焦虑。

比如,2022年8月,佩洛西窜访我国台湾地区,引发广大群众极大愤慨,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声音。面对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外交热点事件,“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及时刊发评论文章《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疏解困惑,凝聚精神,引导了舆论,赢得了人心。

新闻评论要敏感洞察群众心声,敢于反映群众心声。特别是在谬论横飞、众声喧哗时,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要主动敲响“定音锤”。

比如,“指鼠为鸭”新闻爆发后,2023年6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账号“侠客岛”微博发布题为《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的评论,反映了群众心声,评论直接冲上百度热搜榜。

新闻评论的标题通常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

全媒体时代,评论标题更需要鲜明、通俗、追求新意、显示个性,发挥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让网友见之有阅读欲望、阅后有分享动力。

评论标题可以以具象化手法激活用户想象力,实现场景化营造,让宏大主题的传达在身临其境的视觉想象中变得可亲可感。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当年5月3日,光明网刊发题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始终“在场”》的评论,该篇评论标题聚焦“他在场”,让每位网民眼前呈现出自己心中的马克思形象,激发起了解马克思如何“在场”的浓厚兴趣,网络点击量达到18.7万。

2022年11月29日,“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的文章。该标题将两个鲜明的观点进行对比,同时使用否定词,在对比反差中表明了作者态度,一下子戳中了广大网友的心声。不到一天时间该文章的公众号阅读量就达到1528万。

评论标题从陈述式变成疑问式,容易激发网民的心中疑问,从而吸引后续阅读以解心中疑惑。疑问式标题要提问得当,问到核心。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

逆向反问:2021年1月26日,上观新闻客户端首发评论《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常识反问:2018年7月2日,人民网刊发评论文章《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一:文章不会写了吗?》。

明知故问:202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众号首发《合村并居问题,能否在民法典里找到答案?》 。

新闻评论标题要敢于亮出观点,切忌隔靴搔痒、模棱两可。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储存必要生活必需品”的新闻出现,引发广泛关注和多种解读。当日,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发布评论文章《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该标题直接点出“过度解读甚至误读”,毫不拖泥带水。

新闻评论的正文写作分为引论、正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是新闻评论的开头,一般通过简要回顾新闻事件、评述某种现象、叙述故事、引经据典等方式开头,进而迅速展开论题、亮明观点,可采用以下方式。

回顾新闻:2021年2月24日,工人日报客户端首发《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开头写道:“在23岁的车女士坠车身亡半个月后,货拉拉终于道歉,承认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评述现象:2021年1月26日,上观新闻客户端首发《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评论开头是这样写的:“历数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议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定排在前列;对这个新鲜议题,相当一部分的讨论,又落在了它的‘b面’——许多代表委员的目光,同时投向了个人信息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和社会议论多时的‘数字鸿沟’。”

借古谈今:2018年9月16日,新华网刊发《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评论。评论开头写道:“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用户视角的确立,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更倾向于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使用网言网语,构建场景化、沉浸式的论证,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网络新闻评论写作中,故事逻辑和网感语言必不可少。面对日益个性化的网民阅读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