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33用最动听的声音温暖你

1954年2月,普陀县文化馆内首次设立收音站,后改称“普陀县广播站”。1980年,县广播站用调频(甚高频)广播信号与各岛间构通试播成功,信号覆盖范围得到了飞跃式增强,结束了此前50%海岛居民无法收听到县站广播信号的历史。收听广播也成为当时男女老少最大闲暇乐趣。

然而,电视的出现,广播一统江湖局面被打破,听众一度流失严重,随后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再一次冲击着广播发展前景。

面对困境,普陀广播人没有放弃,且积极变革,1998年起,逐年投入资金对广播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广播播出系统由磁带手动播出改成硬盘自动播出;广播编辑全部采用基于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广播采集设备实现数字化。

如今,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广播迎来全面新生,再次成为大家的宠儿。一踏上舟山跨海大桥,就能接收到FM93.3的信号。现在又搭上新媒体快车,实现了掌上普陀APP、普陀新闻网等多平台异地收听,影响力日渐扩大。

在67年的发展历程中,普陀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播们坚持服务听众,辛勤耕耘,从最初单一的新闻气象播报,到现在全天播音时间近17小时,开设《933快报》《普陀新闻》《新闻早八点》《下班路上》等8档原创类节目,其中周一至周五直播节目达到7小时。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和互动感,主播们还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设置话题,与观众互动,在一次次电波两端的声音交流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听众。

“两个星期前,我在备播时接到一位老爷爷的电话,他称自己昨天一整天没有收听到FM93.3的广播,询问我是否当天没有播出。”主播夏天笑着回忆道,“后来发现是老爷爷自己调错了频。”在交谈中发现,老爷爷是普陀人民广播电台的忠实听众,从1977年的专题节目《党的生活》《海岛军民》到1986年的《广播漫谈》《听众之声》,从2005年全新改版和包装开设的《渔农时空》《夕阳晚情》以及现在的《新闻早八点》,老爷爷说自己每天都听,还夸节目越办越好了。

“我有一次去体检,一名医生觉得我的声音耳熟,就问我是不是FM93.3的主播筱诺,我当时第一次遇到听友,心里很激动。”主播筱诺说,“他能记住我的声音,说明他喜欢我的节目,我们的节目有影响力。”

从主播沐沐、小南、阿海,到夏天、筱诺,每一位主播都用声音传递情感,以声音温暖群众。夏天说,自己最开始接触广播时,带自己的前辈就告诉自己,“‘我们做电台广播,看不到脸,所有的情绪都在声音里,我们的声音一定要有温度。’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对于后辈,我也是这样告诉他们的。”

“你好,这里是FM93.3……”“欢迎收听新闻早八点……”一声声温暖的问候,给上下班路上的人注入活力,给身在异地倍思亲的人带去安慰。

自成立以来,普陀人民广播电台一直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好故事。帮助乘车丢钱包的市民发布寻物启事,和公安等其他部门联动发布寻人启事,追踪报道“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和“明斯克”航母相关新闻,普及国防教育知识……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普陀人民广播电台FM93.3频率迅速调整节目编排,集中力量投入疫情防控宣传,打通全天7.5小时直播通道,实时通报疫情最新信息,在原有节目平台《933 快报》、《普陀新闻》每日共计6个点位基础上加大信息量,从1月22日至今累计播出快讯快报1700多条次,让来自官方的声音深入人心。

10年、20年、30年……回望来时路,普陀人民广播电台已经走过了67年,用声音记录时代变迁、改革发展,用声音弘扬海洋文化、海岛记忆。普陀广播人将继续以初心引领方向,以使命引领未来,用声音传递温情,讲好普陀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