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人民好法官的大爱情怀——“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2024年4月19日上午10时,“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讲。

鲍卫忠同志生前系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24年如一日坚守在边疆民族地区司法一线,用满腔赤诚奉献党的边疆建设,把青春生命献给人民司法事业,为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2021年10月,他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2023年12月,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讲述人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情讲述了鲍卫忠同志长期扎根西南边陲,对党忠诚、公正司法,深入村寨普法释法,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先进事迹,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可亲可敬的“人民好法官”形象。

鲍卫忠是一位有着15年党龄的佤族员,他从法院最基础的岗位开始干起,这一干就是24年。还记得我刚到沧源法院任职,党组决定由我分管执行。和鲍卫忠初次见面,他的工作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执行指标了如指掌,案件进展、民俗风情说得明明白白,一种踏实而又令人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

沧源县面积不大,99%以上都是山区,人口不多,各族群众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下乡办案往返六七个小时是常态,我们这里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却直接关系民族群众的个人和家庭利益,所以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鲍卫忠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案件再小,处理不好影响团结,那就是大事!”在他看来,就地解决矛盾而不是照方抓药,就是对“枫桥经验”最朴素的践行。他把在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变成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依法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被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使老百姓心田里根植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念。

2016年3月,为期3年的“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全面打响。作为执行局的带头人,鲍卫忠变得更忙了。白天时间不够,晚上通宵加班。他牵头全面梳理了历年来的历史存案,逐一研究破解,仅仅3个月,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化解了600余件“钉子案”“骨头案”,他说:“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虽然辛苦,但却值得!”

只要当事人有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2021年8月,一个消失已久的被执行人突然间有了消息,鲍卫忠立即带队驱车前往。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山路泥泞难行,小黑江水汹涌翻腾,经过五个小时跋涉,才终于找到被执行人藏匿的简易房。看到执行干警,被执行人从最初的躲闪转为强硬,现场气氛一时剑拔弩张。原以为鲍卫忠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没承想他却再次对被执行人做起了思想工作说:“咱们啊都是佤族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说。法律一定要遵守,但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渐渐地,现场气氛缓和了下来,被执行人也主动说起了家里的难处,诚恳地表示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简易房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

在工作中,鲍卫忠总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到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他就不开警车或者把警车停得很远。因为他担心让村民看到了,会给当事人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心结”没有解开,案件就不能真正了结。鲍卫忠能够将心比心,把司法的温度传递出来,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佤山百姓的贴心人、心连心的好兄弟”。

在法院里,执行法官是很特别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法庭里的正襟危坐,常常跋山涉水、奔波在外,乡村山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是办案的现场;也没有安静肃穆的办公环境,常常要面对的是双方的唇枪舌剑、你争我吵。我们经常信心百倍地出发,忙碌一天却空手而归,不禁感叹,执行局的工作是真不好干啊!

但鲍局长却一干就是9年,我曾经向局长请教,他笑着给我说了8个字:“走着、听着、看着、写着。”我不甘心,平常也留心起来,努力寻找着他的办案“密码”。

第一个“密码”,是他办公室文件柜上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记着案款金额,有的是看不懂的符号标记,其中一张尤为显眼,那是2021年9月,鲍局长接手一起棘手的佤族村民健康权纠纷执行案件,一边是急需治病的申请执行人,一边是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面对陷入困境的当事人,局长担心延误治病,便决定立刻申请执行救助,而他的病却一拖再拖。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叮嘱我们一定要加紧跟进。在他的嘱托下,5万元执行救助款到账了,群众的看病钱有了,他却走了。

每次下乡办案回来,鲍局长不管有多晚、有多累,也要把事儿先做完、把该打的电话打完,有诉必接、有信必复,让当事人第一时间知道案件进展和执行情况。

第二个“密码”藏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最早,局长秀“朋友圈”源于一个标的10万元的案子。被执行人家里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于是搞起了土鸡养殖,由于信息闭塞,找不到销路。了解情况后,局长带着我们当起了推销员,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刷屏”。销路慢慢打开了,回头客越来越多。一个月后,被执行人主动交来1万元执行款,还握住局长的手说:“真的太感谢您了!如果没有您,别说还钱,我养鸡的钱都要亏了!”

第三个“密码”是“人心换人心”。在他看来,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一起发生在傣族村民小组和佤族村民艾嘎之间长达8年的土地纠纷,成了法院的“钉子案”“骨头案”,局长带头承办了这个案件。

艾嘎脾气火爆,第一次去,我们就吃了个闭门羹。第二次去,我们还是连艾嘎家门都没能进。佤族新年“新米节”,局长带着自酿水酒、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再次来到艾嘎家,按照佤族过年风俗,把稻穗挂到了门上、新米拿到厨房,和艾嘎拉起家常。艾嘎逐渐解除内心抗拒,局长趁热打铁组织双方现场调解。最终矛盾心结完全打开,两族兄弟重归于好。

在鲍局长追悼会那天,艾嘎抹着眼泪哽咽着说:“听到鲍法官不在了,我连夜从家中赶来,只想送这位好法官、好兄弟最后一程……”

所有的美好幸福都定格在了那天下午。当时,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他同事的电话说:“局长在办公室昏迷了!”在医院,我看着尼茸被推进病房抢救,我只能隔着小小的玻璃窗望着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尼茸,你一定要醒过来,不要丢下我,不要丢下我们,我和孩子不能没有你啊!”然而,最终没有等来奇迹,尼茸还是永远离开了,一句线月,我们的双胞胎儿子出生,尼茸已到法院执行局工作,他变得更忙,下乡经常半夜才回来,有时一出差就是一个星期。2016年,刚满4岁的小儿子反复发烧,病因不明。送儿子去住院那天,尼茸正在外出差。2017年,儿子到昆明做手术,直到手术前一晚,尼茸才匆匆赶到医院。为减轻孩子术前紧张感,他趴在儿子床边讲故事,不一会儿孩子进入梦乡,他的呼噜声也响了起来。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我把所有的抱怨都咽了回去。那一刻,我的心是痛的,也是暖的,尼茸也是需要被守护的人啊!

在家里,尼茸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着一个。面对当事人的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