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推出封面报道《成都:如何奋进新局

2月22日,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一行来到了成都。从签署协议到如期开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曾经创下过用时仅半年的极限速度,让空客看到了成都的决心和干劲。这次,徐岗带上了空中客车公司产业链上的亲密伙伴,4家配套企业和战略性项目。

今年6月,成都和空客还将携手参加巴黎航展,开展“建圈强链”航空产业链企业招商拜访。空客方表示:“希望通过空客和成都市双流区两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将空客项目打造成为中欧合作的典范,让空客在成都形成集群发展效应。”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成都经济打开新局。

1月20日,成都发布2022年经济运行数据,GDP达到2.08万亿元。成都成为中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两万亿背后是成都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

外界普遍评价,成都社会经济体系具有韧性,孕育着未来发展的新势能。从成都这名经济发展“优等生”身上,我们能看到中国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成都承担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使命。站在两万亿的台阶上,成都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三万亿元”。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一场探路超大城市现代化的新实践已经开启。

过去三年,疫情叠加诸多冲击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承压。成都两万亿的跨越,并不轻松,但也不意外。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渝两地协同发展、互通有无。在产业合作方面,通过补链强链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渐入佳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势能。数据显示,2022年川渝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8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39%。成渝两地重大项目持续落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作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成都都市圈表现不俗。2022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62万亿元,占四川全省46.2%。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经济协同发展势头良好;同时随着成资S3线线条城际“断头路”被打通,环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进一步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站在两万亿的台阶上,成都提出,要牢记“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着眼融入大局、绿色转型、激发活力,聚焦系统性、整体性增强城市战略势能、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要特别注重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优环境、促发展。”成都深知,稳住市场主体就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民生。过去一年,成都持续发布扶持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4月出台“助企30条”、6月出台“稳增长40条”、9月出台“纾困10条”

据了解,2022年成都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约58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年末市场主体总量约364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市场主体增长背后,投射的是成都的经济活力,也可窥见成都的营商环境。

今年成都的“春节开工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升级,启动12345亲清热线,创新集成让企业少跑路的“蓉易办”、惠企政策一键查报的“蓉易享”、“12345助企热线”、线上线下政企交流“蓉易见”机制。两天后,成都又宣布正式实施《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这已经是成都营商环境的5.0版本。在不断进阶中,企业在市场准入退出、投资建设、产业服务、跨境贸易等方面将拥有更好的服务体验。

成都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持续深化“建圈强链”行动,通过强链、补链、延链,锻造产业优势。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引进链主和链属企业投资项目308个,总投资超6000亿,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作为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创新药成为成都“建圈强链”重点聚焦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全市创新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61.3亿元,增长13.2%。

科伦药业就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链主”之一。作为国内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2022年其旗下科伦博泰刷新成都创新药“出海”金额纪录。据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药品临床研究往往到外地完成,最近几年很多项目在成都就能落地。他表示,就创新药而言,“建圈强链”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问题,更应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用好各类资源。

近日,成都发布《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成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将制定实施“1+1+6”政策体系,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多年来对新兴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实力的结果。2022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曾经只有“三根半烟囱”的成都,正在制造业中大显身手:从嫦娥四号到“蛟龙”号,“成都造”融入到诸多大国重器中;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中航(成都)无人机就在成都。

在成都,科技创新也为未来注入势能。当前,成都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3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4万家,五年里增长2.6倍;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26万亿元。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一大批科技成果正走出实验室,实现转化落地。

成都也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创新要素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除此以外,成都还在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围绕“三个做优做强”,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更好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彰显公园城市本质内涵,而这些都为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搭好了框架基底。

在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成都已经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基础、配套条件,一定要紧紧抓住结合数字化创新,在这个方面发挥乘数放大效应,为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当前,成都抢抓国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机遇,依托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算法、应用资源协同的产业生态。一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